《安徽日報》(2023年5月4日7版)
4月27日,在鳳陽縣的明中都遺址,年輕的考古隊員王瑞(左)、陳懷南(中)與夏帥(右)在測量探溝,3人后脖頸都被曬成了暗紅色。
4月27日,在鳳陽縣的明中都遺址,21歲的考古隊員陳懷南在清理文物。
4月27日,在鳳陽縣的明中都遺址,32歲的夏帥(左)、28歲的王瑞(中)與21歲的陳懷南(右)。
4月26日,在合肥市三孝口省博物院老館西側(cè),茂盛的梧桐樹掩映著一棟清靜的小樓,這里便是省博物院文物科技保護中心。樓老,器物更老,叮叮當當或是窸窸窣窣的聲音不絕于耳,卻很少聽到人的說話聲。
一個人,一張桌,每個人都安安靜靜地坐著,面對各種文物,細致修復(fù)。這是一項需要經(jīng)驗與冷靜的工作,從業(yè)者中80后90后已漸成主力,工齡多則十余年,少則六七年。
4月27日,在鳳陽縣的明中都遺址,3位穿著“明中都聯(lián)合考古隊”字樣藍色馬甲的年輕人很是顯眼,他們在遺址上穿行,低頭記錄著遺址發(fā)掘的各類數(shù)據(jù)。無論是已經(jīng)工作了4年多的,還是剛剛實習兩個月的,后脖頸清一色被曬成了暗紅色。
從考古發(fā)掘到器物登記,再到文物修復(fù)與展覽展示,一件件文物來到觀眾的面前絕非易事。在明中都遺址,記者看到考古隊員航拍遺址后,又回到辦公室進行精細的手繪并數(shù)字化。在文物科技保護中心,記者見證了一件青銅器在敲擊與刻刀下,逐漸顯出了原本的紋飾;一幅清代王璉的人物畫歷時半年仍未修復(fù)完成。
有考古隊員的發(fā)掘整理,有文保人員的保護修復(fù),人們才得以看到更清晰鮮活的歷史??脊胖v究接續(xù)與傳承,老一輩有成熟的經(jīng)驗,年輕一代則使用更多的現(xiàn)代科技手段,新老賡續(xù),孜孜不倦,讓歷史更清晰、文化更生動、民族更自信。